育兒焦慮來襲時,父母可以怎麼做?——陪伴孩子,也照顧自己|愛月嫂(iaunty.com)

育兒焦慮來襲時,父母可以怎麼做

育兒,是一場身心俱疲卻無比珍貴的旅程。對許多家有 0~6 歲嬰幼兒的家長來說,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第一次的挑戰——半夜醒來無數次的夜奶、孩子突如其來的大哭、是否該送托嬰中心還是自己帶、擔心發展是否落後……這些問題讓父母既感到責任重大,又容易陷入「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」的自我懷疑之中。

這種不安與焦慮,其實非常常見,也非常人性。今天,我想和各位家長談談「育兒焦慮」這件事,並分享幾個實用的方法,幫助大家在育兒路上,不只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也能善待與照顧自己。

一、理解「焦慮」是正常反應,不是你的錯

當我們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,角色的轉變往往來得又急又劇烈,尤其對初為人父母者更是如此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父母在孩子成長初期經常經歷「適應壓力期」,身體的疲憊與心理的不確定感交織,容易引發焦慮、煩躁,甚至情緒低落。

請記得,會焦慮,代表你在乎。這不是脆弱的象徵,而是你試著用盡全力成為一位好父母的表現。


二、辨識焦慮的訊號,接納自己的情緒

育兒焦慮有時不是明顯的恐慌,而是藏在日常瑣事中的情緒起伏。你是否常感覺自己「一點小事就爆炸」?是否因為孩子不吃飯或哭鬧就情緒崩潰?或者不斷在腦中反覆擔心「這樣做會不會害到他」?

當這些想法與情緒出現時,試著對自己說:「我感到緊張,是因為我愛我的孩子。這是我關心他的一種方式。」接納這些情緒,不是要讓它們主導你,而是讓你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。


三、設定「足夠好的父母」標準,不求完美

許多家長在潛意識裡,都追求成為「完美父母」,希望每個決定都萬無一失。但實際上,心理學家 Donald Winnicott 提出「足夠好的母親(父母)」概念,強調父母只需要做到「足夠好」,而不是完美。孩子並不需要一個永遠正確無誤的照顧者,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溫度、有回應、有陪伴的家長。

當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,不妨問問自己:「我是否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?我是否用心陪伴孩子?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。


四、尋求支持,建立自己的「情緒氧氣罩」

長時間處在育兒壓力中,容易讓人陷入「孤島效應」——覺得沒有人懂你、沒有人幫得上忙。因此,定期和伴侶、朋友、其他父母、甚至專業心理師傾訴交流,是重要的情緒出口。

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「情緒氧氣罩」:每天為自己安排短暫的休息時光(即使只有10分鐘),喝杯喜歡的茶、聽一首放鬆的音樂、做幾個深呼吸……這些微小的舉動,會逐漸強化你的心理韌性。


五、記得——你已經做得很好

親愛的家長們,請相信,每一個在深夜起身安撫寶寶的你,每一次試著用耐心引導孩子的你,每一個忍住情緒、試圖學習與成長的你,都是值得肯定的。

育兒的路上,你不孤單。讓我們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,也學著成為更溫柔、更自在的自己。


如果你在育兒過程中感到困惑與焦慮,歡迎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,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走過這段重要而珍貴的旅程。

 

留下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