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 11月 2025
by 愛月嫂
前言
照顧孩子的情緒,等於照顧他們的安全感與信任感。當父母能(以穩定的語調與一致的回應)辨識情緒信號、適時安撫並教會孩子用詞表達,孩子不但更容易安靜下來,也更願意與父母分享心情。以下五步,提供在家就能落實的實務做法,適用於各階段幼兒的日常情緒照護。
重點內容
步驟一:辨識情緒信號。觀察孩子的哭聲、表情、身體語言(扭動、僵硬、退縮)。先用簡單的語句命名情緒,如「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?」讓孩子學習把感覺與詞語連結。步驟二:提供安全的安撫與身體連結。以低沉穩的語氣、適度的擁抱或輕拍背,讓孩子感到被看見與被保護,減少恐慌感。步驟三:教導情緒詞彙,促進自我表達。可以用情緒卡片或日常對話,讓孩子學會用「生氣、難過、緊張、開心」等詞語描述感受,並用「因為…所以…」解釋緊張的原因。步驟四:引入自我安撫的工具。教孩子做簡單的呼吸練習(如4-4-4呼吸、拉長呼氣),或用手握著柔軟玩具、安撫毯等熟悉物件,協助情緒自我調節。步驟五:建立穩定的日常環境。規律作息、足夠戶外活動與限制屏幕時間,讓情緒波動有可預測的節律;遇到情緒爆發時,避免責罵、提供兩個選擇,讓孩子在可控狀態中學習自我管理。實務小提醒:在高壓瞬間,先讓自己保持冷靜,使用一致的句型與流程,讓孩子知道「情緒會過去,爸媽會在旁邊」。結合以上五步,父母可以建立一套可複製的情緒工作流程,逐步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與信任感。
結論
情緒教育不是教孩子不哭,而是教他們如何辨識、命名並以安全、可控的方式釋放情緒。透過穩定的陪伴、清晰的語言與一致的日常練習,孩子的自我安撫能力與與人相處的能力都會逐步提升。家長若能把情緒照護視為日常的一部分,家庭就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情緒安全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