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 11月 2025
by 愛月嫂
前言
孩子的情緒像天氣,時而晴朗、時而陰霾。幼兒期尚未學會完整表達,父母若能及時、穩定地回應,便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調節的能力。本篇提供5個實用策略,協助父母在日常互動中支持孩子表達情緒、降低焦慮,同時也照顧自身的情緒需求。
重點內容
1)建立情緒詞彙與同理回應:每天安排短時間,教孩子說出感受,並以簡單鏡像句回應,如「你現在很難過,是因為朋友沒來玩嗎?」此方法能讓孩子學會命名與表達情緒。
2)情緒降溫的四步驟:先同理感受,再說出需求,提供選擇,安排行動。如孩子因玩具被拿走大哭,可說「我知道你很失落。你想再玩一會兒,還是換另一個玩具?我們先深呼吸再決定。」這樣的結構讓情緒快速回到可控範圍。
3)呼吸與身體安撫:教導4-4-4呼吸法,配合手放胸口的動作,幫助身體信號從緊張轉為平穩。
4)日常規律與界線:穩定的作息、預告性語句與有限的選擇權,能降低未知帶來的焦慮,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與自主感。
5)父母情緒自我照顧:父母的情緒穩定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。維持充足的睡眠、休息與社交支持,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,皆是長久之計。
結論
情緒教育是日積月累的過程。透過日常的小練習,孩子能逐步學會辨識、表達與調適情緒,家庭氛圍也因此更和諧。父母的耐心與穩定,才是最可靠的情緒安全網。鼓勵以小步驟、長期堅持,讓情緒管理成為家庭共同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