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10月 2025
by 愛月嫂
前言
在日常育兒中,孩子的情緒起伏常成為家庭的焦點。正確的情緒介入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,亦有助於建立信任與良好的親子互動。本篇以實用的三步法為核心,搭配日常練習與父母自我照顧,適用3~6歲的孩子,亦適用情緒轉換期的情況,提供可落地的做法。
重點內容
三步法要點如下:1) 觀察與命名情緒;2) 安撫與轉移注意力;3) 設立情緒等待與規矩。此外,父母的情緒自我照顧也同樣重要。以下為實務做法與示例。
1) 觀察與命名情緒:當孩子哭鬧、跺腳或拒絕合作時,蹲下與孩子對視,輕聲說:「你現在看起來很生氣,是因為……?」用具體語詞命名情緒,讓孩子學會辨識感受。
2) 安撫與轉移注意力:指導深呼吸(深吸3口,慢慢吐出),或提供安撫玩具、毛毯等。若情緒仍高漲,提出選擇:要去哪裡冷靜一下,或換另一個玩具區。
3) 設立情緒等待與規矩:設置「情緒等待區」或計時器,讓孩子在安靜時間穩定後再談解決方案;過程中避免責備,清楚說明下一步。
4) 父母情緒自我照顧:情緒反應容易互相傳遞,遇到緊張情境時先自我調整,深呼吸、低聲說話,必要時短暫離開,並以身作則告訴孩子「我也需要冷靜一下,等會再談」。
5) 日常練習:每天找5分鐘的「情緒時間」,讓孩子說出今天的感受與原因,並用詞語表達;同時於固定時間回顧一次,加強學習。
結論
情緒管理是長期的家庭練習,需父母耐心、穩定與一致的引導。若能在日常情境中穩定示範情緒調節,孩子也會更容易學會自我安撫與表達。若長期出現嚴重的情緒調節困難,建議諮詢兒科或發展專家,以獲得個別化的支持與介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