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 10月 2025
by 愛月嫂

前言
孩子在兩到六歲的情緒表達最為頻繁,常因一句話就大哭或突然安靜。父母若能在情緒風暴中提供穩定的語言與安定感,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調節能力,降低長大後的焦慮與衝動行為。本文提供三步驟的實用策略,配合日常情境的對話範例和家庭工具,讓情緒教養變成可執行的日常習慣。
重點內容
1) 辨識情緒與語言化:建立情緒字彙卡片,常用詞包括開心、難過、生氣、害怕、失望等。當孩子情緒高漲時,先以觀察句式描述再請他命名,如「你現在看起來很生氣,是不是因為玩具被拿走了?」給予選擇與回應,讓情緒有名字、就能被處理。日後可讓孩子用日常物件做情緒卡,並在晚間回顧一天的情緒。2) 安撫與自我調節技巧:教導深呼吸與四拍法(吸氣4秒、Hold2、呼氣4秒、慢放),搭配肢體放鬆如握拳再放鬆。提供安撫空間與工具:柔軟毯、安撫玩偶、輕音樂。每日固定的安撫練習3分鐘,有助於降低情緒波動時的過度反應。3) 日常練習與家長一致性:把情緒練習融入日常,如晚餐後的「情緒時間」短談,讓孩子說出當天最不開心的三件事,家長給予肯定與理解。避免責罵與貼標籤,改以三個正向回應取代批評。若情緒問題持續、伴隨攻擊性,建議諮詢兒童心理師。父母的情緒也需要被照顧:遇到壓力時,先示範自我安撫語句,如「我現在感到有點焦慮,先深呼吸一下」讓孩子模仿。
結論
情緒教育不是一時的教學,而是日常的親子互動與父母示範。透過辨識、安撫與日常練習三步驟,孩子能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、自己調整情緒的強度,家長也能以穩定的情緒與一致的回應,為孩子建立長期的情緒韌性。若遇到長期難以自我調節或家長感到力不從心,請及早尋求專業協助,讓情緒教育成為全家人的平日好習慣。